锚点111
昨日报告显示,腾讯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其游戏业务连续展现了出色的表现,正如马化腾年初所预期的“十分争气”。报告中指出,腾讯游戏在第一季度的收入达595亿元;其中,国内业务同比提升了24%,海外业务则同比增长了23%。这一成绩展示了腾讯游戏在近年来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发展路径,尤其是长青游戏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据财报专门介绍,多款长青游戏为业绩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包括《王者荣耀》和《穿越火线手游》,这两款游戏在一季度流水均创历史新高;而天美旗下另一款被誉为“展现长青潜力”的游戏《三角洲行动》,其日均活跃用户数在今年4月突破1200万,刷新了近三年来新游发布中的最高平均DAU记录。
事实上,这并非《王者荣耀》和《三角洲行动》首次在腾讯财报中亮相。从2015年上线以来,《王者荣耀》已累计出场34次,多次被冠以“中国第一、全球第一”以及“创纪录”等赞誉,甚至曾出现“日均1亿DAU”的惊人数据;而《三角洲行动》则凭借全球同步上线,无论是在移动端还是PC端,都展示了一条超常规的增长轨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Q1财报中天美多款产品纷纷表现优异,这得益于腾讯副总裁姚晓光为首的新一轮战略与组织升级所释放的能量。
在游戏市场增速放缓、竞争趋于饱和、用户兴趣转移等多重压力下,如何挖掘新的增长动能已成为全球游戏产业的重大课题。在腾讯推行的长青游戏战略引领下,天美凭借其优异业务成绩,也许正为厂商在市场结构转型中如何迎接挑战、顺利穿越周期提供了宝贵经验。
长青游戏:易知难行 实际上,各大一线游戏厂商无不深知长青游戏的重要性,但真正做出一款历久弥新的产品则困难重重。以腾讯为例,早在提出长青游戏概念时,其标准便被设定为“年流水超过40亿元且季度平均日活跃用户超过500万的手游,或PC游戏超过200万”。
在国内外对于长青游戏理解存在差异的背景下,随着全球游戏市场不断融合,亚洲和西方在产品形式和商业模式上相互借鉴,使得服务型游戏成为许多海外主机厂商争相投入的领域。不过,这些厂商在追求长青服务型游戏的道路上并非皆能如愿,不少项目最终以取消或裁撤告终。
虽然中国厂商在服务型游戏方面走在前列,但要明确区分“长期运营的游戏”与真正意义上的“长青游戏”仍存在不小误区。前者仅要求游戏能够维持一定的用户规模和付费率,确保盈利;而后者则要求游戏在长期内持续实现用户规模和营收的稳健增长,并成为推动公司整体业绩提升的高质量驱动力。要打造这样的产品,比单纯制造“爆款”要难得多,各类型游戏都面临着各自独特的挑战。
以如今市场占比较高的买量游戏为例,其主要依赖流量拉动进而维持收入,而大多数游戏普遍遵循“421”留存模型,即次日留存约40%,一周留存20%,一个月仅10%。尤其在以SLG为代表的买量产品中,每年能达到1%-2%的留存率已属不易。在这种严苛环境下,厂商往往不得不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来维持收入,等到用户池饱和,则产品便失去活力。同时,飞涨的买量成本也使得这些产品长期运营风险不断加剧。
而对于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内容向游戏来说,始终面临着庞大开发团队和持久工业生产管线的挑战;同时,不断更新的内容若无法满足玩家日渐增长的审美疲劳,也会令游戏逐渐失去吸引力。正如业内常说,“厂商的产能永远赶不上玩家对新内容的消费速度”,这便是内容产品难以突破的结构性瓶颈。
至于平台型游戏,比如依靠UGC玩法为主的产品,其难题在于如何动员大量用户长期创作内容。毕竟,大多数玩家更倾向于消费而非创作,导致平台型/UGC游戏若想长久维持,必须拥有更大规模的用户群,同时还需要降低创作门槛——这无疑是极具挑战的任务。
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产品,要成为真正的长青游戏,必须形成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且受到用户认同的经典规则,甚至成为某一品类的行业标杆。当前游戏行业的竞争格局正趋于“赢家通吃”,正如腾讯此次财报中多款产品所展示的:DAU破亿的《王者荣耀》不言自明,而《三角洲行动》的日活高达1200万也刷新了近三年来新游DAU的历史记录。
那么,拥有《王者荣耀》和《三角洲行动》加持的天美,是凭借什么优势实现业务同比高速增长;又是凭借怎样的策略让新品迅速跨入准长青的行列?
两大抓手,穿越行业周期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腾讯高层首次用“品类领导者”来形容腾讯游戏业务,这既肯定了天美等头部工作室在全球激烈竞争中的优异表现,也反映了管理层对自研团队竞争力的坚定信心。如今的腾讯已不再是十年前的模样,而是全球游戏市场中的一位“棋手”。其战略已从纸面规划转化为实际成果,核心抓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旗舰游戏如何保持长青;二是新游戏如何捕捉机遇。这正与《王者荣耀》和《三角洲行动》所取得的成绩相对应,成为搏击行业周期的法宝。
· 持续长青 关于如何保持像《王者荣耀》这样的旗舰产品长期活力,首先要关注该产品所在的竞技类赛道。竞技游戏凭借其规则驱动的玩法,一直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独特地位。回顾端游时代,竞技游戏多为国外知名品牌或玩家自制MOD,中国自研竞技游戏直至移动端时代才有了真正机会。
回忆2015年《王者荣耀》刚面世时,市场上创意层出不穷,而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核心技术的攻克。当时,实时联网竞技手游面临弱网环境、断线重连、手机性能限制以及如何在不依赖数值平衡的前提下实现变现等诸多难题,标准尚未确立,许多人甚至连硬件厂商都对其成效表示怀疑。
然而,《王者荣耀》不仅逐一克服技术难关,更凭借公平竞技和优质社交体验,将MOBA类竞技产品带入了全民参与的新时代。自上线之初就融入了大量中国本土英雄元素,使玩家在默默中将个人情感与游戏角色相连接;同时,不断在版本更新、内容运营和国风创新上下功夫,最终实现了“好玩到大家都愿意为之付费”的用户共鸣。
作为一款国民级的产品,《王者荣耀》面临的主要挑战便是如何自我革新以持续保持活力。经过十年磨砺,这款游戏证明了长青游戏需要厂商对产品和用户持续投入耐心,其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厚营收,更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社交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在体验方面,游戏不断推出10v10、势力对决、觉醒之战等创新对决模式,为传统MOBA品类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去年上线的灵宝系统,如今已成为许多玩家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仿佛在游戏中培育一只“电子宠物”。
在运营层面,面对匹配机制、赛后评分、英雄平衡等竞技游戏普遍存在的问题,项目组通过直播、线下互动等多渠道及时收集玩家反馈,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迭代优化,使老玩家体验获得持续改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新用户。
· 新品破局 如果说《王者荣耀》很好地诠释了天美在手游初期如何攻坚并打造旗舰长青产品,那么《三角洲行动》则展示了在存量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打造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作。
“枪车球”一直是玩家参与度高且竞争激烈的大众赛道。近年来,全球射击游戏在机制上经历了从单纯计人头(爆破)到考量时长(吃鸡)再到物资管理(搜打撤)的进化,玩家对于游戏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应对这一赛道的变化,《三角洲行动》不仅在画面表现和跨平台流畅体验上对标海外顶尖射击游戏,还在大战场模式上扩大了容量,在搜打撤模式上降低了门槛,力求为更多玩家提供畅快射击体验。
在游戏中,玩家可选择“全副武装”进行猛攻,也可以以轻装出击体验别样乐趣,这种多样化玩法正如研发团队在今年GDC所言:“让玩家成为自己的英雄”。或许正是基于这种多元化定位,《三角洲行动》上线半年后便实现了迅速增长,日均活跃用户数成为近三年新作中的佼佼者,也为FPS类游戏打开了新的市场局面。凭借精准洞察市场结构和玩家需求的变化,天美通过长期积淀研发实力,成功为玩家呈现出远超预期的高品质内容,从而实现了FPS类产品颜值与体验的全面升级。
自2008年成立以来,天美凭借在MOBA、射击、竞速、派对、SLG等多个领域的深耕,打造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背后所持的正是“内容、玩法、技术”多维度探索和突破的战略理念。随着腾讯游戏2025 Spark发布会推出《王者荣耀世界》、《逆转:未来》,以及去年与卡普空联手开发的《怪物猎人:旅人》等新品陆续面市,天美将迎来更多品类的长青极限挑战。
国研崛起,预见未来 在即将结束的第一季度财报季,各家产品业绩的突出表现总能引发资本市场的热议,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成绩背后的研发团队。回顾腾讯、网易、米哈游及游戏科学等在全球市场上接连取得的成功,从代理到合研,从原创到引领,甚至上演了对抗海外巨头的较量,一批国际一流的中国自研工作室正迅速崛起,而比游戏长青更难的是如何让开发团队也能历久弥新。
· 洞察趋势 开发团队首先必须具备捕捉行业风向的敏锐度,洞悉市场与用户习惯的演变。近年来,多端融合已成为长青游戏的重要趋势,其意义并不在于规避渠道分成,而在于大屏与小屏间体验的互补性。对于那些起步于手游时代的新贵厂商而言,这是一种复古穿越;而对于拥有《王者荣耀》、《QQ飞车》系列、《使命召唤手游》、《合金弹头》等辉煌经验的天美来说,跨平台发展更显得顺势而为。近期及未来推出的多款新品,如《三角洲行动》,均采取了双端并行模式,力求让不同平台的玩家都能充分享受到游戏乐趣。
· 玩家至上 无论是《王者荣耀》这类成熟产品,还是《三角洲行动》这类时尚新作,其研发和运营理念始终围绕“玩家至上”展开。从深挖用户核心需求出发设计玩法、营造畅快体验,再结合社交媒体和玩家社群采集反馈,产品得以快速迭代升级,保持“常玩常新”的生命力,持续跟上市场潮流,赢得广大玩家的喜爱。此前,曾有人谈及腾讯游戏时代“插根扁担就能开花”,但在如今内容为王的时代,这一模式已不复存在。
· 高密度人才 在把握品类机遇的同时,研发团队也必须具备全力以赴执行落地的能力,这要求团队拥有扎实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品类经验。以《三角洲行动》的研发团队——天美J3工作室为例,从《逆战》到《CF手游》,再到《CODM》,他们在射击领域深耕十余年,积累了厚实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密度。这也是《三角洲行动》能达至顶级游戏水准的根本保障。当前,很少有工作室能在同一品类中实现跨周期跨平台的成功,更遑论孵化IP、引领文化现象。随着XR等新一代游戏设备的逐步成熟,有人选择固守过去,而更多的人则致力于开创未来。
中国游戏产业“大而不强”的时代正在走向历史,全球市场风云变幻,下一次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又会是谁?这个答案,或许正由天美给出——顺应天公之助,更仰赖事在人为的拼搏精神。